抗戰精神PPT紅色大氣中國精神譜系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專題輔導黨課


抗戰精神弘揚抗戰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目錄抗戰精神的內涵02抗戰精神的形成0103抗戰精神的傳承
抗戰精神的形成弘揚抗戰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抗戰精神的形成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在抗日戰爭中的錘煉和升華。這種精神,來自中華兒女內心深處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戰場。 “中國有強大的實力抗擊日本嗎?”當美國記者史沫特萊詢問楊虎城將軍時,楊虎城這樣回答:“誰能從理論上解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的力量不在飛機和坦克,日本擁有更多的飛機和坦克。我們的力量就在于我們懂得我們必須抗日。這不是單純的物質力量問題,它需要我們面對現實,有堅定的意志,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意志,我們就有力量抗戰。”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抗日戰場上表現出了這種“堅定的意志”,用熱血和生命澆鑄了千古不朽、熠熠生輝的抗戰精神。
抗戰精神的形成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過程中,用鮮血和生命澆灌的精神之花,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千錘百煉而鑄就的。1937年7月7日,日軍蓄意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一部奮起抵抗。此次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面抗戰的起點。事變發生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抵抗日寇侵略;蔣介石也發表談話指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正式宣布準備抗戰。中國抗戰的戰略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是抗戰精神的形成階段。
抗戰精神的形成在正面戰場,國民政府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僅淞滬會戰,日軍投入總兵力約30萬,中國軍隊為70萬,軍事體系和軍事裝備處于劣勢的中國軍隊經過浴血奮戰、英勇殺敵以約25萬人的巨大代價、斃傷日軍4萬余人,戰斗持續三個月。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大戰役,也是全國抗戰開始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次戰役。淞滬抗戰使得日軍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宣告破產,極大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還有在徐州會戰的臺兒莊戰役,也是中國軍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參戰部隊達4.6萬人,殲滅日軍1萬余人。臺兒莊大捷,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使日本侵略者為之膽寒,也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七七事變后,在日軍猖狂的進攻下,中國軍民組織了艱苦的防御戰。國民黨和共產黨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進行抗戰。
抗戰精神的形成1940年5月,日軍實施了維持兩個月的棗宜戰役,企圖占領宜昌。第五戰區的國民黨軍隊英勇奮戰,斃傷日軍7000余人。會戰中,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終壯烈殉國,成為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級別最高的將領。1942年,為了支援盟軍對日作戰,保衛滇緬公路,中國派出10萬遠征軍入緬參戰。中國遠征軍與盟軍的協同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抗戰的相持階段,盡管日軍轉變了對國民黨政府的策略,但為了加速國民政府的妥協投降,日軍繼續發動了一系列進攻。
抗戰精神的形成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全體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粉碎了敵人的一次次掃蕩,消滅了大量日偽軍,使華北、華中、華南、東北各地區人民抗日武裝和根據地得以迅猛發展,成為堅持中國抗戰的主要力量。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發動著名的百團大戰,在此次戰役中,八路軍以死傷17000余人為代價,殲敵20000余人,俘虜日偽軍20000余人,戰果頗豐。此次戰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中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戰役,是抗戰相持階段敵后戰場上最突出的事件,給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極大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在抗戰的相持階段,日軍為了鞏固占領區,放緩了對國民黨軍的軍事行動,而把敵后戰場視為重點進攻對象。
抗戰精神的形成 抗戰精神就是在上述這個偉大的歷史階段逐步形成的。在這個階段,中華民族優秀兒女萬眾一心、奮起抗戰,在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和中國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與日本法西斯進行了波瀾壯闊的殊死搏斗。特別是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時期,抗日軍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粉碎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在漫長曲折、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抗戰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現。
抗戰精神的內涵弘揚抗戰精神 凝聚民族力量
抗戰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抗戰精神的內涵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精神。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精神的升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廣泛、更強烈、更持久。這一時期,愛國主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即愛國就是抗日,抗日就是愛國。一切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
抗戰精神的內涵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學生苗可秀投筆從戎,在對日作戰中成長為威震遼南的義勇軍將領。1935年,苗可秀在作戰中受傷不幸被捕,英勇就義。在遺書中,苗可秀叮囑弟弟:“凡國有可慶之事,弟當為文告我;國有可痛可恥之事,弟亦當為文告我。”“不要忘了我們要做新中國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1942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兼第3軍軍長趙尚志,在率部對敵人作戰中身負重傷被俘,誓死不降。窮兇極惡的敵人割下了他的頭顱運到長春慶功,把他的軀體扔進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趙尚志用自己的行動履行了“我死也要死在東北抗日戰場上”的誓言。陳翰章是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3方面軍指揮,中學畢業時他發誓:“為了祖國,我一定投筆從戎,用我手中的槍和我的鮮血、生命來趕走敵人!”1940年,他在作戰中被敵人包圍,面對敵人“陳翰章,投降吧!給你大官做!”的喊叫,陳翰章用“死也不當亡國奴!”和復仇的子彈回答敵人,壯烈犧牲。
抗戰精神的內涵為著繁衍生息的土地、為著根脈相連的祖國,廣大中華兒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顧一切艱難困苦,積極投身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當時的一篇文章寫道:“目前在中國廣大的地域上,正展開著抵抗暴日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數百萬的將士和武裝民眾置身炮火,視死如歸,千萬的難民流離道路,無所怨咒,數萬萬的后方人民,忍受一切痛苦,支持抗戰。”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國共產黨高舉團結抗戰的大旗,從民族大義出發,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超越民族、階級、黨派,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
抗戰精神的內涵臺灣抗日志士翁澤生1933年在上海被捕,后被送至臺灣并被判刑13年。在獄中他拒絕日本人讓他“轉向”獲得自由的誘惑,義正辭嚴地表示:“我從小在中國受教育,我將來出獄后,還要參加革命活動。”1939年,翁澤生在臺北病逝,被譽為“一位有骨氣的真正的愛國者”。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侵占臺灣50年期間,臺灣同胞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民族尊嚴,持續進行武裝和非武裝抗日,先后有數十萬人捐軀。著名抗日志士李友邦將軍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1939年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及“臺灣少年團”,長期轉戰在祖國的東南地區,用實際行動來贏得民族獨立、臺灣光復。
抗戰精神的內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懷著最深沉的愛、拼著最大的努力、獻出最寶貴的生命,只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這就是中華民族融入血脈中的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定性因素。
抗戰精神的內涵民族氣節,就是民族的志氣和情操,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心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氣節,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毛澤東指出:“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抗戰精神的內涵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是一場企圖完全征服中國、變全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的戰爭。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中國降了,任何人都要做亡國奴。”為了國家民族獨立、為了不做亡國奴,中華兒女赴湯蹈火、殊死奮戰,涌現了許許多多寧死不屈的抗戰英烈。1938年4月,武漢空戰中,時任第4航空大隊第21中隊飛行員的陳懷民在身受重傷、油箱著火的情況下,沒有跳傘,而是駕機撞向從后面撲來的敵機,與敵機同歸于盡。
抗戰精神的內涵1938年10月,抗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8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突出包圍,背水作戰至彈盡藥絕,面對日偽軍的逼降,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年齡最大的冷云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1940年,中共山西代縣縣委委員金方昌,在反“掃蕩”作戰中被日軍逮捕,敵人威逼利誘,施以酷刑,他的胳膊被打斷,仍然堅貞不屈,在監獄的墻上寫下“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金方昌英勇就義時年僅19歲。1940年,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率部渡襄河與日軍奮戰9晝夜,身負重傷,壯烈殉國。出征前,他這樣勉勵部下兄弟:“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絕不半點改變。”張自忠殉國后,周恩來稱贊他:“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抗戰精神的內涵1941年,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毅然將日軍引上狼牙山棋盤坨峰頂絕路,子彈打光,用石塊還擊,最后毀掉槍支,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八路軍冀中回民支隊英勇善戰,日軍為逼降司令員馬本齋,將他的母親白文冠抓到河間縣城,威逼利誘她給兒子寫勸降信。馬母痛斥敵人說:“我是中國人,我兒子當八路軍是我讓他去的。勸降?那是妄想!”絕食7天,壯烈犧牲。母親犧牲后,馬本齋奮筆寫下“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承母志繼續斗爭!”1944年2月,馬本齋因積勞成疾去世。朱德題寫挽聯: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抗戰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是一個不甘忍受壓迫和奴役的民族,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民族自強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基因。抗戰時期,詩人田間寫道:“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浩然之氣概、不屈之節操,激勵著中華兒女在民族生死關頭,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直至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
抗戰精神的內涵“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英雄和英雄輩出的民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面對侵略者的鐵蹄和殘暴殺戮,成千上萬優秀的中華兒女無所畏懼、挺身而出,冒著敵人的炮火、冒著槍林彈雨,以血肉之軀保衛神圣的家園。
抗戰精神的內涵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制造震驚中外的八一三事變,把侵略戰火擴大到華中,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與優勢裝備的日軍拼搏,以傷亡25萬余人的代價,斃傷日軍約4萬余人,堅守上海達3個月,粉碎了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
抗戰精神的內涵在淞滬會戰中,第98師第292旅第583團第1營營長姚子青奉命駐守寶山城。從8月31日至9月7日,姚子青率全營官兵死守寶山城七晝夜,最后全部壯烈犧牲。守衛四行倉庫的第88師第262旅第524團第1營400余名官兵(號稱八百壯士),為掩護大部隊后撤,抱著“人在陣地在,誓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決心堅守陣地,擊退日軍數十次進攻,斃敵200余名,寫下了中國抗戰史上極為壯烈的一頁。在臺兒莊戰役中,守衛滕縣的師長王銘章親自督戰死守,為國捐軀。王銘章犧牲后,毛澤東等在挽聯中稱頌他“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增光。”抗戰前期,中國軍隊還相繼進行了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以頑強的精神、英勇的抗擊,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的戰略計劃。
抗戰精神的內涵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余人。這是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中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0年進行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共作戰1800余次,斃傷日軍、偽軍2萬余人,拔掉據點2000多個,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余人的重大代價。1943年3月,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在江蘇淮陰劉老莊反“掃蕩”戰斗中,遭日軍1000余人合圍。連長白思才、政治指導員李云鵬等82名指戰員與日軍展開殊死肉搏,殲滅日軍170余人,最后全部壯烈犧牲。朱德稱贊他們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民兵武裝以及解放區人民在極端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不畏強敵,不怕犧牲,英勇殺敵。
抗戰精神的內涵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2團政治委員趙一曼,在作戰中受重傷被俘,忠貞不屈,慷慨就義。在最后的時刻,她給心愛的兒子寫下遺書:“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犧牲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是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東北抗聯的創建人和領導人。1940年2月,他和戰友們在轉戰中陷入日軍的包圍,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最后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戰斗后壯烈犧牲。楊靖宇犧牲后,殘暴的日軍割下他的頭顱,解剖他的遺體時,發現他的胃里只有樹皮、草根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這種不畏困難、威武不屈、戰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氣概,連敵人也為之震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在艱苦的環境中長期堅持對敵作戰。
工圖網提供抗戰精神PPT紅色大氣中國精神譜系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專題輔導黨課供會員免費下載。更多精彩黨課PPT素材,盡在工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