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黨史路悠悠社保情PPT紅色質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百年發展歷程及未來改革思考黨課課件


百年黨史路悠悠社保情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百年發展歷程及未來改革思考匯報人:某某某 日期:2021.0000
前言PREFACE百年黨史路,悠悠社保情,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在百年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功能定位上的拓展、制度模式上的嬗變、價值理念上的升華。見出知入,觀往知來。循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足印,探尋其歷史變革背后的動因以及發展的內在規律,全面審視當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破解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打開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目錄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不負人民:錨定目標 為增進民生福祉社會保障再出發CONTENTS0102
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第一部分
目光回到100年前,國家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劫難,百姓生活朝不保夕。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在剛剛成立不久的1922年,就在黨的二大宣言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設立工廠保險、保護失業工人等改善工人待遇的主張。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使得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社會保障主張走向現實。江西瑞金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勞動人民委員部,下設社會保險局,失業工人介紹局和經濟評判局,負責實施社會保險以及保障工人利益。1931年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頒布,社會保障的暖陽普照蘇維埃區域,維護了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和生活質量,成為推動革命戰爭走向勝利的堅實支柱。 延安時期和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建立了獨具特色的邊區社會保障體系。在內容上,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等方面;在保障對象上,覆蓋了工、農、學、兵和政務人員各個群體。既較好地提供社會保障,又不致使政府背上沉重包袱,在穩定社會的同時發展了生產。正是因為黨和根據地政府對人民疾苦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施救,人民群眾迸發出火山一樣的激情和抗戰積極性,全力支持抗戰。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結束,東北解放區頒布了《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這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并在較大范圍內實施的第一部獨立的勞動保險法規,不僅為當時的東北工人提供了穩定的保障,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次制定的《勞動保險條例》提供了藍本。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面臨戰爭導致的經濟蕭條及大量工人失業的嚴峻局面。千磨萬擊還堅勁,懷揣初心使命的共產黨人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迎難而上,從解決最迫切的失業問題入手,在1950年印發《關于舉行全國救濟失業工人運動和籌措救濟失業工人基金辦法的指示》,發布《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此后,在全國開展了大規模救濟失業工人的活動。1951年2月26日,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標志著新中國勞動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 1949年到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以后,中國共產黨陸續頒布和修改了一系列有關勞動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安置的法規、條例,初步創建了以職工勞動保險為主體,社會救濟為基礎,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為補充的社會保障制度。到1956年,勞動保險的覆蓋范圍達到1600萬人,全國范圍內94%供職于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的職工,簽訂了含有勞動保險內容的合同或擁有了勞動保險。國家以財政補貼的方式擔保各經濟單位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各經濟單位被授予代替國家實施社會保障的權利,能夠自行統包統配單位內部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勞動者不需要承擔繳費義務。與此同時,農村的五保戶制度也建立起來。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1958—1966年,社會保障法律制度進入調試階段,中國共產黨出臺新的法律規定,完善社會保障在初建階段不適應經濟發展的內容,建立城鎮統一的退休制度,統一企業職工和機關單位職工的退休政策。隨著1958年我國出臺《戶口登記條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正式形成,社會保障城鄉二元并行的制度根源由此產生。 “文革”期間,社會保障制度進入蛻變停滯期。國家撤消了負責社會保障的內務部,管理勞動保險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也處于停滯狀態。 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踏上變革重生的征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被提上議事日程,退休制度得以恢復,一系列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勞動者獲取福利待遇的權益以憲法的形式予以明確。這一時期,雖然一些地區進行了自發性的改革嘗試,但“國家—單位”保障的基本制度模式基本未被觸動。 從“七五”計劃到“十二五”計劃末的30年間,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成了從單項突破到整體推進,進而初步建起社會保障體系的歷史任務。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從“七五”計劃開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啟動,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朝著社會化改革方向邁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伴而行。在市場大潮中,效益不好的國有企業走向破產。《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明確了國營企業再也沒有“鐵飯碗”,工人的退休養老開始實行社會統籌,由企業和個人共同承擔繳費義務,單位辦社會的歷史一去不復返。為確保下崗人員的基本生活,國務院于1986年頒布了《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我國失業保險制度初步建立。 中國共產黨在搭建社會保障大廈基本梁柱的同時,著眼長遠發展,不斷充實制度框架。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并對資金來源、保障方式、管理機構等問題作了具體闡述。1995年3月印發《關于深化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新基本養老制度框架,提出探索建立補充養老金制度。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隨著國企改革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進入體系框架構建階段。 1998年,我國啟動第二輪國企改革,國內,經濟體制轉軌、國有企業轉制;國際,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內外環境疊加,給就業和社保工作帶來嚴峻考驗。永葆實干擔當精神的共產黨人直面“急難險”,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大規模裁減國有企業中的冗員,讓國有企業卸下包袱,輕裝融入市場經濟。實施“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減輕國有企業改革陣痛,保障3000多萬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邁入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保障事業邁上新臺階。2000年,“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寫入憲法,社會保障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發展必要的基本制度安排。各保障項目相繼在中國大地鋪開實施。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從2003年開始探索新農保,2009年推開試點。2011年6月,在全國逐步推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2014年,建起城鄉統一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方面,在1998年12月建立和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基礎上,2002年10月建立新農合并試點。2003年至2010年,逐步將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由國有、集體企業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到所有人群。失業保險方面,1999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失業保險條例》,將覆蓋對象擴大到城鎮所有企業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工傷保險方面,2003年國務院頒布《工傷保險條例》,工傷保險進入法治化階段。醫療救助方面, 2003年、2005年分別印發實施農村、城市醫療救助試點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建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城鄉居民低保方面,1999年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標志著城市低保開始走向規范化、法制化。2007年,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至“十二五”期末,我國涵蓋各類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總體框架初步形成。這一階段,是我國社會保障經過單項突破的增量改革到初步建立和形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階段,是社會保障適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要求進行變革和重塑的階段,是社會保障制度由“國家—單位”保障向“國家—社會”保障模式的轉型階段。社會保障制度并從經濟體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中分離出來,演化成為一項系統性的重要制度安排,承擔起保民生、促發展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入頂層設計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堅持把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駛入快車道,呈現出以下鮮明特點:一是系統設計、全面推動,制度改革由過去的地方試點為主轉向頂層設計為主導,黨中央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做出一系列謀劃長遠的頂層設計,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增強。二是立柱架梁、夯基壘臺,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舉措,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新局面。三是統籌城鄉、并軌運行,制度建設朝著整合統一邁進。在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后,2015年,國務院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打破“雙軌制”。四是應保盡保、全面覆蓋,覆蓋范圍由廣覆蓋邁向全覆蓋,由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提出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養老服務體系的要求。2019年11月,我國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再次強調“構建管長遠的制度框架,制定見實效的重大政策”。可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養老問題仍是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民生議題之一。 百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從無到有、覆蓋人數從少到多、保障水平從低到高、管理服務能力從弱到強,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上升為民生領域的基本制度保障、重要制度安排和治國安邦的大問題。2021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專題學習時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和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體國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優越性。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中,我們立足國情、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注重學習借鑒國外有益經驗,進一步深化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經驗和規律性認識:堅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社會保障事業行穩致遠;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社會保障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持制度引領,圍繞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目標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堅持與時俱進,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前進;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以上五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百年奮斗實踐中積累的關于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進行了重點闡述,我們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初心照耀:踏平坎坷 從一無所有到建成世界最大保障網
不負人民:錨定目標為增進民生福祉社會保障再出發第二部分
社會保障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標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作出了新的部署。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中,社會保障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將會更加凸顯。 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保制度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即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新型城鎮化的挑戰、就業方式多樣化的挑戰、社會需求多元化的挑戰。由于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城鄉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加之區域發展不平衡,疊加外部人口因素,社會保障體系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制度可持續性有隱憂,多層次發展不平衡,兜底保障不足,法治建設滯后。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的不足和挑戰,并切實加以解決。要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新發展階段、新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要求,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思考和謀劃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不負人民:錨定目標 為增進民生福祉社會保障再出發
(一)我國社會保障未來發展的著力點。 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類型和內容不同,解決矛盾的方法和重點自然不同。在總量矛盾的時代,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發展經濟,做大蛋糕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手段。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新時代,經濟總量的增長無法自動解決區域間、城鄉間、群體間民生福祉水平存在的差異。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在新的形勢下,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著力點: 一是要立足新的發展階段,不斷拓展社會保障的功能。社會保障在發展理念方面應突出公平優先、共建共享。社會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目標是保障生存,由于人與人之間在智力、體力、學識、經濟基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使人們在抵御社會風險方面存在差異,應由國家和社會提供兜底性制度安排,使部分自身無法解決困境的人得到保障。同時,社會保障作為一種重要的分配性制度,具有顯著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在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前提下,二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這里的公平主要是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特別是在政府主導的第一支柱,要覆蓋全體國民。共建共享,就是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這里面要特別注意的是,不是絕對的公平,而是建立在權利和義務關系基礎上的相對公平,激勵約束機制的作用能夠得以發揮,否則,就會破壞社會保險內在的規律性。不負人民:錨定目標 為增進民生福祉社會保障再出發
工圖網提供百年黨史路悠悠社保情PPT紅色質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百年發展歷程及未來改革思考黨課課件供會員免費下載。更多精彩黨課PPT素材,盡在工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