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PPT紅色簡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感悟課件


我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前言導讀黨的二十大,關鍵的時間節點,重要的奮斗坐標。 中國式現代化,成為這場盛會上最為亮眼的關鍵詞之一。打開報告,指向更為清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錨定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又有怎樣的期盼與憧憬?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節耕地保護:耕地保護不止于糧食安全
金秋時節,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耳熟能詳的“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寫入大會報告,“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耕地保護更為豐富的內涵。 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面臨的就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的基本國情。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成為頭等大事,“全面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的保底之策就是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這,是維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命線。 但是,耕地保護并不止于糧食安全。耕保紅線,一頭連著關乎生存的糧食生產,另一頭連著關乎發展的資源保障。這條紅線,也是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一條控制線。為了不占或少占耕地,除了節約集約用地,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我們別無他途。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耕地直接關乎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就是既要考慮耕地自身的生態功能健康,又要兼顧區域生態系統的恢復與改善。我們不能為了單純追求糧食高產而犧牲生態資源,更不能為了生態建設而擠占耕地資源。建設美麗國土,共筑生態家園,耕地保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中國式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中,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溫飽無憂,中華文明的根基在于農耕文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耕地資源是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最基本的物質保障。糧安天下,地為根基。耕地保護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本支撐。 踏上新征程,我們深知,中國式現代化注定是“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現代化,耕地保護注定要擔負起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使命。
第二章節能源資源安全:練好“內功”,端穩能源“飯碗”
近段時間,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引發高度關注——中國的電熱毯、熱水袋等“取暖神器”暢銷歐洲、訂單暴增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眼下,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度一直很高的歐盟正面臨著“斷氣”危機。凜冬將至,歐洲天然氣卻供應短缺、價格高漲,迫使歐洲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中國。 歐洲人的取暖難題,深刻印證了能源資源安全的極端重要性。能源資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其中便包括“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我國是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是部分能源和礦產資源自給不足,對外依存度高。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0%、40%以上。而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外部環境的種種不確定性不斷增加,使得增強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當務之急。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他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為自然資源工作者立足國內,加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力度,有力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自然資源部已從深化礦產資源國情調查、大力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主體的作用、推動礦產資源綠色勘查開發、強化地質找礦科技支撐等方面,對服務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部署。 筆者以為,立足國內并不意味著與國際脫鉤,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要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但其中關鍵,還是要練好“內功”,增強國內能源資源保障能力,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三章節新安全格局:“山河無恙,煙火尋常”需要接力守護
這幅圖景,承載了祖國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追求,承載了14億多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對于載著我們通往這幅圖景的“列車”,我們的期盼是“安全”。 關于“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作黨的二十大報告時鮮明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國之大者,安全為要。當今世界,既不太平也不安寧。近兩年來,從延宕反復的新冠肺炎疫情到復雜動蕩的國際形勢,從國際糧食市場趨緊到全球能源危機持續發酵,再到極端天氣影響下自然災害頻發……一連串重大經濟社會和自然災害問題引發了人們對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的大討論,也給我們以重要警示:沒有安全的發展,將注定成為空中樓閣;高質量發展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勾畫了一幅更為清晰的圖景。
自然資源是生活之基、生產之要、生態之本,連著發展,也連著安全。不論是端穩糧食“飯碗”還是能源“飯碗”,不論是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還是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不論是劃好、管住國土空間發展安全底線還是織密自然災害防治網……除了練就過硬的專業本領,我們還應該拿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就像國內首部網安題材電視劇《你安全嗎》所呼吁的那樣,常問一句“你安全嗎”,奔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跑,不放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防止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發生。 “山河無恙,煙火尋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撥動無數人心弦的《如愿》,用寥寥幾字,道盡了人們對國泰民安的渴望與珍視。安全的接力棒不管傳到哪里,只有我們立足本職接好它,才能建成有強大韌性的新安全格局,而通往中國式現代化的列車也才能滿載我們如愿的眺望:山河無恙,煙火尋常!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就是黨的二十大就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作出的回答與部署。
第四章節共同富裕:以用地方式之變助推鄉村產業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向世人宣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內涵,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為全體人民謀幸福的決心和初心。 但我們要知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便是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 近年來,各地加快發展壯大鄉村現代化產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比如田園綜合體、康養基地、特色小鎮、電商物流產業園等等。這種業態的融合發展,給土地管理也帶來了不小挑戰。除了要保障其用地的數量需求外,還要滿足其多元化、復合型的用地類型需求。國之大者,在乎富民。
一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空間布局上,加強各級國土空間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統籌好耕地保護、生態保護和非農建設,為發展留下空間。同時,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用地類型,讓用地供給更精準、更高效。比如,在糧食功能區應禁止配套非農建設用地,只配套設施農用地;水果種植采摘體驗區、花卉種植加工觀光綜合區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功能區則應布局一定規模的點狀建設用地。 另一方面,做好約束管控。鄉村產業現代化離不開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吸取過去資本下鄉圈地、亂占耕地的教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讓鄉村產業發展主體清楚明白地知道哪些地可以用、哪些事不能干,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管控。只有產業發展運行在依法依規的軌道上,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以用地方式之變助推鄉村產業現代化,為鄉村振興添柴加薪,期待各地更生動的實踐和更規范的運行。如何轉變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 筆者以為,還要從支持和約束兩方面下功夫。
第五章節基層治理:凝聚民智建強基層治理共同體
作為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基層治理是我國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一環。 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凝聚群眾智慧為基層治理賦能的有力之措,也是推動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有效之舉。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其一,凝聚多元力量,讓治理“末梢”更強。緊緊抓住“人”這一核心,轉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局面,讓上面“千條線”、下面也有“千根針”。換而言之,就是要“政府搭臺、大家合唱”,暢通不同渠道,搭建起人人參與的“舞臺”,充分激發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為基層治理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其二,關注群眾所盼,讓治理“末梢”更暖。當下的中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既有“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追求,也有“知禮節明榮辱”的精神追求。群眾不光希望門能進、事能辦,還希望門好進、臉也好看。如何滿足群眾的情感訴求,理應成為基層治理能力新的考量。 其三,善用科技手段,讓治理“末梢”更智慧。基層治理現代化離不開科技助力。近年來,大數據、互聯網等推動了指尖政務、一網通辦、不見面審批等改革創新,提升了公共服務的便捷度,也豐富了民意表達、信息公開的渠道。但基層信息化建設如何兼顧“數字化”和“適老化”,如何避免數據孤島,如何更好地滿足人們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智治”需求等,仍待破題。 基層治理為人民,基層治理靠人民。現代化新征程上,建強基層治理共同體,才能為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如何建強基層治理共同體,書寫好基層治理的現代化答卷?
第六章節人民至上:用守護與保障把為民本色擦得更亮
黨的二十大報告,“人民”二字貫穿始終。梳理報告中與人民密切相關的表述和數據,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生態環境保護到養老、教育、住房等,這些事業的“底色”,是人民至上;從人均壽命增長到78.2歲到城鎮化率提升到64.7%,再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這些都是對人民至上的踐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既意味著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將前所未有,也決定了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堅持人民至上,時刻關注人的需求。 自然資源工作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與群眾利益緊密相連,需要我們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比如,圍繞支撐高質量生產、高品質生活,保障各類資源要素的安全供給與高效配置;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讓人民豐衣足食;加大礦產勘查力度,實施找礦突破戰略,保障人民的能源資源使用安全;提高城鎮住宅、公共設施、公園綠地等的用地供給;推進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等等。
又如,積極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工程等,提升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再如,協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實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講道。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鏗鏘宣示,也是行動指南。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用對資源要素的守護與保障更好造福人民,我們才能把為民本色擦得更亮。
第七章節高質量發展:架好“新基建”答好新考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是什么模樣?從前,我們關注“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如今,我們還將目光放在了算力、電力、動力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它們,已成為推動發展方式向數字化、綠色化轉變的強勁動力。 當前,依托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建設等,信息化技術手段作用凸顯。從打造智慧窨井蓋到規避交通擁堵、從預警城市內澇到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新型基礎設施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點點滴滴中持續發力。 在彌合“城鄉鴻溝”方面,“新基建”同樣大有作為:5G網絡連接下,偏遠地區的孩子上起了網課;自然資源富集的貧困山區借助直播平臺,讓綠水青山間的美好走出大山;“數字基建”下鄉,實現了“一網通辦”入村入戶,也讓鄉村治理有了時空“坐標”。
“實”是根本方向,其落腳點是增進百姓福祉。各地要注重搭建并完善城鄉智慧管理平臺,更好統籌用地、用水、用能、人力等要素,實現從“管理”到“智治”的轉變。此外,相關部門還可將“新基建”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如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對城市人流、車流、物流等數據的深度分析,科學配置公共基礎設施,構筑更高品質的國土空間。 “實”亦是方法論,要注重實用、實際,杜絕“一哄而上”“重建輕用”。各地應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分布等,持續降低新型基礎設施的使用門檻,推動其覆蓋更廣泛的人群、領域。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把握好新型基礎建設之機,推動治理現代化、服務現代化、資源利用現代化,方能更好回答“中國式現代化”這道時代考題。
我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工圖網提供2023我眼中的中國式現代化PPT紅色簡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感悟課件供會員免費下載。更多精彩黨課PPT素材,盡在工圖網。